当前位置>首页>《大道归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四章
已有 3253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3/29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是随着修炼中功态的进步,而对道有了更进一层的感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原始的道体,我在第一章中就直接向读者讲述清楚了。但是《道德经》原著是随着修行者的感悟向问道者一层层铺开的。所以大家在看了第一章中我解释的道体后,对本章就很容易理解了。道的原始能量态,因为能量较高而不以固体或液体的状态存在,它是以气态或者各类微离子或者其它物质放射出的能量互相辐射、互相混融在一起形成的。修炼者可以在入定时清楚地感觉它的存在,但没有办法向别人讲述,所以在此说视之不见先取名叫夷;听而不闻取名叫希;触摸不到取名叫微。这些对道的感觉是从人后天的感观上讲的,实际上道、体混融为一,所以说这三种感觉不可以追根溯源。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仍然是对道体的描述。道中之阴阳,阳气稍盛似明亮却又不是平常的明亮;阴气较盛之时,有点昏暗却又不似平常的暗昧不明;好像有个提纲挈领的规律,像要抓牢的一根绳子,却说不清楚。这种感觉没弄明白又散开到了什么也没有的状态了。这种没有物的物,没有形状的形状,恍恍惚惚,迎着它找不到它的起点,随着它找不到它的终点。以上这些通过另一种文字形式对道体的描述,与《道德经》第一篇本人对道体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同本书第四章初见道时的感觉类似。“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只是随着修炼层次的深入,比第四章初见道时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感觉却又更加地无法讲清楚,才讲出了上面这一段更加晦涩的文字。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通过在道中的这种修炼经历,修炼者似有所得却无法讲清楚。但比较清楚的一点,就是上文我说的,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在运用着一个统一的规律,即:宇宙是一,规律是一。所以作者虽然无法将形而上的道及其所得准确地描述给不修炼的人。但它告诉我们,根据形而上的道和它在上古演化万物的规律,可以掌握驾驭今天这个形而下的器用的世界。能知道过去的一切是怎样开始的,是怎样在道中演化的,那就是大道创造这个世界的纲领。

大道创造这个世界,以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其中阴阳消长的规律又以五行的圆运动标示。万物在其中的演化,其阴阳能量的多少及消涨,决定着各类物种的形态和属性,这就是道对于自然科学的贡献,掌握了其中的这个道纪,完全可以据其外在的变化判断其内在属性的改变。

中药学中对于药物属性的认识,也是由此开始的。所以《道德经》中的道,是从万物演化的本原来认识此世界的捷径。我国典籍中的《黄帝内经》,根源于道法,对于人体这一宇宙模型的认识也从道开始。对于中药及医疗的指导也以道为纲,具体的运用,本人将在对《黄帝内经》的注释中详加论述。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五章   下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十三章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