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道归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八章
已有 2598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4/27

 

第八章——上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最好的事物就是像水一样的。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这个东西,对万物都有利益却从不争自己的位置,总是待在所有人都讨厌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于道的。

本章用水在世间利益众生万物却不争夺什么,来指示修道者在世间的行为方式也应该是这样的。修行包括功夫上的修炼,也叫修道,和在世间按道的原则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叫行道。修道是行道的基础,没有修炼是谈不上行道的,行道是对修道的检验,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有没有突破。

修炼者经过一段时间道气的洗炼后,身体和心理都随之有相应改变。身体的改变从外在可以看出,就是身体内没有多余的堆弃的生理垃圾。所有的细胞在经过修炼后慢慢转化为充满能量的状态。身体内的经络气脉慢慢畅通,经脉畅通后阴阳之气顺接无碍而出现平衡和谐。这样的身体已经不再是禁锢精神的包袱,而是会随着改变产生轻松感。在打坐的时候会因为与道相合而产生自然的快感,佛家称法喜,就是得法后的愉悦舒适的特别感受。出现此种感受后,心理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慈悲心随之生起。这种慈悲与一般意义上的善良和同情不同,这种慈悲是建立在自身的愉悦与心理上的明悟的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同类间的同情怜悯与修炼者对于世人的慈悲而言,前者是兔死狐悲或同病相怜的互相安慰;而后者,等于是一个已经完全摆脱了痛苦而对在痛苦中挣扎的人的真实的悲悯情绪。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家都像将被渴死的鱼,互相以唾沫安慰,这是世人之间的互相关爱。而在大江大湖中的鱼,快意自由,而互相忘记,这是出世修行人的大自在的内心状态。那么在江湖中的鱼见到相濡以沫的鱼就可称为“慈悲”了。换一种说法,有钱的人会同情穷人,没病的人会同情有病的人。但这个是产生在量变上的,这个和修道者见道后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空间的门户的状态是完全不能相比的,这个是质变的。所以慈悲一词,只能是用在将出离此世间的开悟者对于红尘中人的一种特别的心态形容。

有了这种心态的善,就叫“上善”,西方佛家称慈悲,东方道家叫上善,说法不同,意思相近。

就易经上对于水这一种五行气的特别理解:水是闭藏之气,其性隐匿暗藏,在内部活动而不表现于外。说上善若水,已经有一个水的物像了;其实上善的特点就是没有外像的,好像是藏在某个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的一个事物,只是对他人有无尽的好处,却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或者忽略了此一种存在。

中国民间的一种说法,德有阴德与阳德。阳德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功德,这种功德产生后,大家全知道了,随之行此功德者会得到他人的赞誉、夸奖,然后名誉和地位提高,慢慢在现实中可以转化为其它利益,所以这个功德在此世间已经转化回报给了施德者,德也就被享受完了。而修行人将红尘中的利益视为光影,所以不会做此阳德之事,只会像水一样,心存着慈悲把有利于众生的事默默地做了。随缘度化也好,随众生心给你启示也好,按他人的理解布道也好,把易给别人带来危险的事物消除在萌芽之中。这种阴德像道一样不可见,不可外现,才是真正具有水的隐匿特点的上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善地就是行上善者把自己放在最合理的地方,可以是众人之所恶的地方,也可以是能利万物的地方。如果二者不居其一,所处便不是善地。像水一样,给他人带来利益后马上待到不起眼的角落里。

心善渊,心里要有容量,像善良的深渊。无论世人如何伤害,因其有渊,有容量,而且内部虚空,心肠慈软。无论他人如何过分过激的行为,都不会伤害到心善渊的人,也不会受到此类人的反击。给他人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他人感受到上善的深度,感受到修行者的胸怀。

与善仁,与人为善,以道之本真本善的面目示人,内心像水一样柔软而清纯,让所有的与之相识的人感受到修行者发自内心的真与善。

言善信,言而有信,不以自己有修行,有多见广闻、有开悟后的智慧而欺瞒他人。佛家说,不打诳语,就是不能撒谎,不能装神弄鬼,也不可卖弄玄虚。

政善治,用最高妙的道的方法,改良政治,使天下人心归道,无为而治。以水的柔软浸润,在不知不觉中,净化周围的一切,众生也终将在其中慢慢开启智慧。

事善能,做事要考虑周全,谋定而动,事先准备好最佳的方法,设定最好的方案,不可逞强做力不能及之事,也不可推诿退缩,不担当为道者应有的社会义务。能为则为,当为则为,都是善能善为的修行人应当有的品质。

动善时,做事选择最适当的时机,把握机会,降低做事的成本,减少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

具备了以上这些为善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像水一样,永远对他人是有利的,永远自己不去获得什么。这样的善没有瑕疵,没有缺憾。原因是因为它慈悲的发心和因修行而获得的智慧及能力。菩萨道的宗旨就是能而不为,会而不用,有能力得到一切却什么也不得到,只以此种能力去利益众生。“故无尤”,所以没有过错。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九章   下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简介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