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道归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二章
已有 3604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4/24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修道之法,是抛开世间的一切法则,确立新的与道相合的法则。第一章已经说了,道的本体是无记忆无思想的存在,那么要与道相合,就要抛开一切后天人为的观念,在佛家叫做放下或空,道家称虚无,就是要进入无思想无观念的先天状态。所有的后天观念,一旦形成,就已经脱离了道的本体。就像太极生阴阳,有了阴阳就有了利害。一个事物从虚无到有,利害随之产生。所以老子在本章一开始,就打破了人们对一些世间事物常规的认知方式。

      世间的事物,有了美就有丑;有善则有不善;有了有就有无;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更重要的是,人们随之产生对事物的喜恶。比如说某事物以长为好的标准,那么短就是坏的;以高为好的标准,低就是坏的。有了好与坏的认知,随之产生见到好的就高兴,看到坏的就讨厌;如此贪心、嗔恨心、痴心,得失心等情绪因为上述标准而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人们的思想中,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身客观的认知。

在道家佛家的观念中,一切万有的存在,都是道产生的,本质上随道的演化而生生死死,来来去去,其本身是无意义无主宰的,也没有任何思想存在;只是道能量在演化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外像罢了。道不因创造产生了它们而高兴;也不会因它们演化为其它物质而悲伤;因为这些事物只是改变了存在的方式与形态,从明物质变为暗物质,从一种方式的存在转化为另一种。世人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就是因为没有看到道体演化万物的本质性,只根据自己的需求把事物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因此产生在好的事物上用心,坏的事物上厌弃,这是不合于道的。      

至于把美丑善恶以标准固定下来,而心生执着,然后按照美善的样子去模仿去追求,从心理上讲,属伪装造作一类,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本真。生命的真实状态是合于道的,其频率与宇宙整体相合,而人造的美善等因其失真而沦为假象,借此假象,世人互相蒙蔽甚或出现东施效颦的丑态就更为不堪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是指得道开悟的仙圣;无为,字面的意思就是不做。实际上,人生存在世上,不可能不做事,那么怎样做事才算没做呢?就是不用心做,或说不用情绪做,不加上自己的观念和感情去做。这样做了,在自己的内心就不产生记忆和思想,做了也不要记住自己做了,自己的本心永远与道的虚空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第一层的意思就是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先做到了,别人自然有感觉,自然能看到其中的道理从中受益,这样已经在教化他们了。另一层面的意思就是随遇而言,说了就忘,随缘随遇而说,随说随忘,言而不言,说了和没说一样,也不因此产生一个说或没说的思想符号。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世人之所以要建立一个美、善、好、坏的标准,就是为了守住美与善而远离丑与恶,但在为道的仙贤看来,世间的事物因道的演化而产生,不会长久存在,所以这种想法产生的本源就是人的贪心与痴心。而且以道在宇宙中恒长的时间为标准,世间事物皆如红尘云烟,本就是虚妄不实的,所以更不必要在此红尘中住心,所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自然的。所谓自然,就是说万物本来就是在这个规律中自己就那样地存在,确立美丑善恶而固守之,是背离道的法则的;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合乎于道的本体存在的。

道产生了万物并不占有它们,创造了一切也不感觉有依恃。在此无心无欲的生和为当中,生而不生,为而不为;既然在生、为、功成时没有任何心绪产生,当然也在失去这一切的时候,也没有失去这一切的感觉。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在道的轮回中,不居于任何万有,就会没有失去么?这个问题,第一层面是说从心理上无所得,当然也就无所失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所得所失的心,则是道心。道心与宇宙是恒常的,融于道中的心是人的本性,永远不会消失,有了不失的本性,才有对世间万物的感知,那么春去春又来,花落花再开,失去的就会再回来,在轮回中会一次次重见。世界因为有了自己的感知才有自己的世界,没有自己的感知虽有此世界,对于你这个生命或说灵体等同于无,所以保持住自己的道心,则一切在道中演化的万有永远不会失去。      

上面是就修行开悟对本章的论述。老子道家思想的伟大,就是可出世可入世。有历史、文学、哲学研究者,将本章后半部分的“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扯到人生修养的境界上,但本人据自己实际修行和本章上下文紧密的逻辑联系而理解为对道的开示,所以在此不将本章下半部以入世之道论述。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四章   下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一章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