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道归宗》>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一章
已有 7637 人浏览  发布时间:2024/4/19

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为道的,就是可以让我们去得道,但是为道得道的方法是与平常求得其它事物不同的。

道的世界里也可以用各种名称来形容,但是描述出来和一般的名字像也是不同的。        

那么道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或者说是一种什么现象?在求道得道之前,必须要先了解:道,这一种特殊事物与我们平常见到的这个世界上的其它事物的不同之处。        

我们平常见到的事物都是以真实的感观可以感觉到的,就是用后天的眼耳鼻舌身意触可以感知得到的,也是在我们后天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因此产生的思想意识的所知范围之内的事物,这就是明物质的世界。而道是包括这部分明物质在内的所有一切,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暗物质。以现代科学对世界的观察,暗物质占宇宙的96%。那么我们人类感受到的世界究竟有多大?以我们的视觉为例,可看到的距离超过十几米,再远一点,清晰度就不行了。百米之外,就是模糊的景象,千米以外则是什么也看不到。而宇宙有多大?千米万米的距离在宇宙中所占的比例,如汪洋大海中的一个水分子,其它听觉嗅觉触觉也是如此。所以对于混沌的宇宙来讲,人的感观其实和聋子瞎子差不多,在此感观上形成的思想自然也是狭隘的。

所以为道的第一步,就是放下自己从前所知的一切,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靠感观获得的知识对于宇宙整体的“道”来说,基本是完全无知的。佛学上把后天感观所得的一切感知称为所知障,就是说这些感知是阻挡我们通向道的世界的障碍。   

老子在本章中论述的道,主要是指微观的道,就是暗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宏观的道,是包括宇宙的万有,即明物质与暗物质皆在道中。而对于有了后天感观的人类来讲,为区别先天的物质与后天可见可知的物质,在本章中先阐明微观的道,也就是道体,在此引入一个《易经》的体与用的概念。《易经》中,把事物的本体与功用分称为体用。

打个比方,我们以二氧化硅这一物质为体,那么它可以形成石块、沙子、玻璃等不同的物质。也就是说事物的体是指导其本身,用是指围绕它产生的用途。体与用在层次上可以进一步划分,《易经》中的阴阳之内可以再分阴阳,体用也是如此:体中有体,用中有用。仍以上面说的二氧化硅为例,如果以此为体,则玻璃就是它的用;如果以它为用,那么形成它的氧原子与硅原子就是它的体;而如果以玻璃为体,那么它可以造出玻璃瓶子、玻璃烟缸、玻璃杯等器物;这些器物就是它的用,如以玻璃杯子为体,那么它能装水、盛茶等功能就是它的用。也就是说,体是事物的本原存在,用是它的起用,就是发挥其用途。本章中论述的道体,是形成宇宙一切万有的本原存在,是事物停留在先天的能量状态,在此基础上,而化生宇宙万有。

    
那么先天的道体究竟是物质的存在还是思想的存在?这个问题佛家道家一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物一元的;就是凡是物质皆有其思想或者说记忆的烙印;凡是思想皆有一个物质的载体;就是有它依存和寄托的实质。但是因为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没有任何思想产生的,所以这种先天本源的道,它的思想也是空的。道家讲清虚,佛家讲空,就是无思想无记忆的思想,但你不能因此认为它没有思想。而它的物质:道,是一切事物的能量态,就是说它是事物的能量存在。凡事物皆有能量,而能量决定了一个事物的存在状态。以水为例,它失去能量就会结冰,得到能量就会成为水蒸气;如果电解,得到了更大的能量,则分解为氧与氢;那么分子原子进一步得到能量就会成为能量更高的质子、中子等。现代物理认为微中子是物质的本原,就是一切质子、中子等最终可分化成微中子,它能量级别至高,运动速度至快,是不可捕捉的。而我们所见的物质,都是因为运动速度和能量级别降低,达到我们可知可感的范围。我们先把可知可感范围内的事物称为道用,把不可知不可感的能量态的道称为道体。原始的道体,因为其不可知不可感而能量级别至高,道家称为无极。极就是极限,无极就是没有尽头的极限;无极是事物至高至快至空至灵的能量极限,它是形成宇宙万有的中心点,是道家修炼追求的极致境界。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有名无名就是道的存在特点。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没有思想烙印的一种空和清虚的思想;就物质而言,它是以不可知不可见的物质存在,所以你说它有名或者说它无名都是对的。    

用现代语言形容一下道的三大特别属性:其一,道是思想和物质结合的原始状态。其二,道的物质是以没有物质的方式存在。其三,道的思想是以没有思想的思想存在。也就是说有一个事物它以没有的方式存在。而在一切的没有中真实存在有一种事物,这就是先天道体的特殊性。了解了道体的这种特殊性,“道可道,非常道”就自然理解了。

接下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如何才能感知“道”的存在?就要在无欲的状态下。因为先天的道体是宇宙原始状态下的能量体。人只有在消除后天欲念的情况下,思想才可以和无思想、无记忆烙印的道体融合。在此基础上,道性的能量可以进入我们的身体和灵魂中,从而为提高我们人类的智能和体能提供能量来源。     

佛家称修行为了开悟成佛;道家说是为了让后天五行归于阴阳,阴阳复归太极,太极归于无极,从而与道体和合,与宇宙万有中不生不死而成为超凡入圣的神仙。所以在所有入道的修炼中,无论何种教义下的修炼,佛家、道家、以及伊斯兰教的莫罕莫德和基督教的耶稣,其在修炼过程中皆以打坐入定、排除后天杂念而使思想步入清虚空灵的道体作为基本修炼原则。故无欲入静定是修炼开始的共法。有欲以观其徼,是指在无欲入静后,道性的能量慢慢与人体融合,而对身体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因为道性能量的级别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显得有层次和界限。每个修炼中的人,因为在入静后所用心法的不同而产生各种相应的身体变化。如佛家在禅定中修性,则对于脑功能的改变明显;道家在入静中意守丹田,练精化气,色身的变化就较明显。无论在禅定中出现性光还是在守丹田时出现各种气感,都会有层层递进的内在感受,层次和界限上也都是比较明显的。这种有欲的感受要以无欲为基础,无欲是放下后天的欲念,有欲是在此后感受到先天道气的感觉。而在无欲基础上的感受才算得上是真实的对道的体会。      

所谓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就是指有名和无名的道体,在无欲后的感受中,其实是同一种事物,这种道体的事物,必须要脱离出现象界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玄,虚也,就是空,就是离,就是离相。佛家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你离开一切现象界所表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才可以复归到道的本来无思想、无记忆的能量世界。佛家称此世界为一真法界,道家则称之为三清。“玄之又玄”,就是指在修炼的过程中,要离开一个现象再离开另一个现象。比如你在无欲入静后会看到性光显现,但这个性光也不是道,他只是为道过程中的一个现象,要离开此现象,就是不看不执着不在此停留,不加以观注,仍然保持离相入静,虚极静笃的功态,此后会慢慢出现丹田的气感和通小周天等系列内景。这也不是道的本体,仍然是修炼过程中的外在现象,也是要以不看不注的为道原则去脱离它,这样一直脱离一切现象,就称玄之又玄,在道中修炼的层次就一步一步提升上去了,道的能量级别像一层层的门户一样为我们敞开。所以“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本章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直接指出了天地万物是由一个称作道的母体化生出来的。这里的天地,指宇宙万有的一切,而非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环境的小天地。    

凡是事物中都有记忆和思想的烙印,凡是思想皆有一个物质的载体。换言之,物质是思想的一个符号,而思想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在能量极高、运动速度极快而极原始的道中,这种现象是紧密结合的。思想的速度与光和电接近,原始道体中的能量运动速度也与光和电接近。因此在原始的道中,思想和物质在能量上对等。修炼时将自己后天的思想抹去,就与道的无记忆无思想的存在融合。好比是两个地下工作者,对上暗号,统一了信仰后就可以共同做事了。

修炼成道后,修炼者通过对道中这种高能量物质的了解,掌握了它的运用,这就表现为法力。而在我们平常所见的现象界的物质中,因为其能量低,大多表现为固体的存在。我们平常接触到这类固体态的物质,也会在其中留下一个思想符号,但是由于这种失去道能的形而下的器用物,其中的心与物,即思想与质量并不对等,因此不能随着我们的思想来运动,也就是不能随心而动。

但在这些固态的器物中的这些思想符号,会记录下我们接触它们时的许多信息。包括我们当时的生命状态、心情、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对其投入的感情和思绪等,也都可以被它们记录下来形成烙印。只是我们人类因为后天感观的形成而失去了解读此类信息的功能。但对于修炼开悟的人来说,解读此类信息和平常人看到马路上的车辙痕迹就可初步了解有多少车辆驶过一样。对于一些信息场能明显的事物,比如好的艺术作品,书法或绘画、雕刻等,因为作者的修养或在创作时投入的精神力量而给观看者以强烈的感染力而产生心灵的共鸣,这便是普通人也可明显感觉到的一种思想烙印了。

上一条: 《大道归宗》(解析《道德经》中的修行法脉)第二章   下一条:
留言评论
 

相关搜索:龙口王超易学中医网  
地址: 龙口市黄城中心街北侧龙鼎广场A座101号王超养生会所  电话: 13287459698 后台登陆
版权所有: 王超易学中医网   Copyright (C) 2010-2024 lkwangchao.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制作:亿商网络